傳統娘惹糕的做法大全,值得收藏起來

娘惹糕(馬來文:Nyonya Kuih)為娘惹糕點的總稱,流行於馬來西亞、
新加坡、文萊、印尼及泰國南部一帶,其種類及口味繁多,有蒸、炸、烤、甜、咸、辣等,
主要製作原料為糯米、米、木薯粉等,並依照不同的口味添加不同的特殊材料,如班蘭(Pandan)、
椰漿、椰絲、綠豆泥、紅豆泥、花生粉、椰糖(Gula Melaka)、叁巴(Sambal)等。
大多數娘惹糕因使用糯米粉或木薯粉的緣故,口感較為軟糯,
加上早期娘惹善於利用各種植物的汁液為糕點染色,鮮豔的色彩及混合各種香料的強烈香味為娘惹糕的最大特色。
是指15世紀初期開始定居於馬六甲海峽沿岸如馬六甲、檳城、新加坡、
普吉島或東印度群島一帶由華人移民及當地土著(如馬來人、米南加保人、武吉斯人、爪哇人等)
通婚所產生的混血後裔,其中馬六甲是娘惹文化的原發地。
這些南來的華人部分是早期明朝後裔或是殖民時期南來華商與土著結婚的後裔,
他們的文化除了傳承中國的文化外,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當地土著或西方文化的影響。
因早期土生華人的生活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即男主外女主內,娘惹在出嫁前一般足不出戶,
在家與女性長輩學習傳統手藝及廚藝。因家族背景及與馬來半島各族群的來往頻繁,
這些早期的娘惹婦女學習了許多傳統廣東人、福建人、客家人、馬來人、印尼人
泰國人等各族群的料理方式,同時也將不同的料理納入至自身的文化傳統中,
因此使得如:九層糕、曼煎粿、紅龜粿、烤木薯糕、阿榜糕、蜂窩餅等非源自當地的食品,
在加入娘惹們常用的食材及烹煮方式,改良內化成為娘惹糕的份子之一。
雖然目前峇峇娘惹文化在當地已逐漸沒落,但是經娘惹們改良過的糕點,符合馬來半島各民族的口味,
也滲透進他們的飲食文化中,因此被不同的族群傳承下來,在巴剎、路邊攤、餐館、
麵包店等依舊可見到娘惹糕的存在,同時也進行更多的的創新改良與演變。
小編在熟知娘惹糕還是小時候通過電視劇《小娘惹》的播出,那時候小編覺得娘惹都好厲害,
每一道娘惹菜都那麼好看,每一款娘惹糕看起來都那麼誘人,她們還會串珠鞋,長的又漂亮,
長大後小編吃了娘惹糕後覺得真的非常好吃,所以小編今天和大家分享的就是16種傳統娘惹糕的做法,希望大家喜歡。
番薯椰香粒粒
材料:番薯泥180g,糯米粉180g,糖1湯匙,水適量
餡料:椰糖3粒(小) 切碎
沾料:嫩白椰絲半粒,鹽1/4小匙
做法:
1.把材料搓揉成軟硬適中的麵團,如果不能成團,才一點一點加入水
2.將粉糰分成小粒,用手指挖個小洞,放入少許餡料,包好。
3.煮滾半鍋水,放入滾水中,煮至熟及浮起,撈起來,放入冷水里。
4.撈起,沾上椰絲,即可食用。
PULUT INTI
成分:15幹藍豌豆花,1/4杯熱水,300克糯米,230克稠椰奶,1/2茶匙鹽
做法:
1. 浸泡在熱水中15分鐘,直到水變藍的藍色豌豆花。篩出來的水。
2. 糯米浸泡在藍色豌豆花的水過夜,或約6小時。
3. 蒸糯米旺火蒸約25分鐘或直到米飯是軟的。
4. 混合椰子牛奶和鹽。加入糯米繼續蒸多10分鐘。
5. 取出,放涼。
6. 即成椰子填入。
椰子餡:150克黃糖/椰子糖,3湯匙白糖,1香蘭葉(打結),
1 椰絲(隻白色的部分),80ml 水,1湯匙生粉1湯匙水拌勻
做法:
1. 敲碎紅糖/棕櫚糖切成小塊。結合白糖,班蘭葉和水。蓋起來用中火煮至糖溶化。
2. 加入椰絲,旺火炒至香。
3. 添加蜀米粉混合物,並攪拌2分鐘。放涼。
娘惹九層糕
材料:
A:150g 粘米粉, 30g 綠豆粉, 400ml 椰漿, 160ml 水
B:130g 細沙糖,150ml 水,鹽少許, 2片班蘭葉
做法:
1.B 料煮滾,待冷。
2.A 混合,置一旁半小時
3.把(1)和(2)拌勻,過篩。
4.分成兩分,一分約550克加入紅色素,另一分450克,白色。
5.加熱蒸鍋,把蒸盤加熱5分鐘後,才倒入紅色粉漿(110克),蒸5分鐘。
6.第二層倒入白色粉漿,重複這步驟直到9層完畢。(每層以中火蒸5分鐘,
最後一層蒸5分鐘後再打開蓋子,繼續蒸10分鐘)。
娘惹達蘭糕
底層材料:50克粘米粉,12克木薯粉,1大匙綠豆粉,120克糖,100克香蘭汁
(以6片香蘭葉加水攪爛,過濾,取汁棄渣),240克水,
2大匙濃椰漿,1/4小匙鹼水(或以1/4小匙蘇打粉溶入1/4小匙水)
上層材料:2湯匙粘米粉,2湯匙綠豆粉,¼茶匙鹽,1大匙糖,250克椰漿
做法:
底層:
1.將所有的粉類放入碗中加入糖拌勻, 再加入班蘭汁,水和鹼水攪拌均勻。
2.過濾粉漿入小鍋,以慢火攪煮至變稠。或放入微波爐內高溫煮2分鐘,間中必須多次取出攪拌避免結塊。
3.將綠色粉漿過濾到一個7寸蒸盤,蒸約15分鐘。
上層:
1.把粉料和糖,鹽放入碗中,加入椰漿,攪拌至均勻。
2.過濾小鍋中以小火煮至稠狀或同樣可以微波爐代勞。切記必須不停攪拌。
3.把稠了的粉漿倒在綠色層上,用中小火蒸約15-20分鐘至熟。
4.完全冷卻後方可切塊食用。
Gula Melaka Kuih Kosui
材料:
75g粘米粉,35g木薯粉,130g 椰糖(剁粹),2大匙糖(我用一大匙),
100g 清水(在做法裡還另外需要加入清水),1/2茶匙梘水,2-3片香蘭葉(打結)
沾料:
50g 嫩椰絲,少許鹽,兩片香蘭葉
做法:
1)把椰糖,100g清水和香蘭葉小火煮至椰糖完全溶化。把椰糖漿過濾。再加入清水至拿到500ml的椰糖漿。
2)把粘米粉、木薯粉、梘水加入。將全部材料攪拌均勻,放入鍋中稍微煮至少許濃稠狀。
3)小杯子放入蒸鍋里大火蒸五分鐘。把糊漿倒入預熱了的後的杯子里至8分滿,以小火蒸大約15分鐘或至熟。
4)把鹽加入嫩椰絲內拌勻, 放入香蘭葉,大火蒸五分鐘。
5)冷卻後,把糕拿出,配椰絲食用。
雙層糯米蒸糕(Seri Muka)
材料:
7寸正方模(1個),糯米部分(白色下層),糯米250克、椰漿170克、鹽1/4茶匙、pandan 葉(數片)
做法:
1)糯米可以預先浸隔夜。
2)洗清潔後,把糯米濾乾。
3)將糯米倒入蒸盤裡,鹽加入椰漿裡攪拌均勻。把椰漿加入糯米,再放入pandan葉。
4)以大火蒸大約30 – 40分鐘至鬆軟的糯米飯。
5)把蒸好的糯米飯,倒入鋪了香蕉葉和抹了油的正方模裡。
6)把糯米飯鋪平。再用壓板把糯米飯壓緊和壓平。備用。
Kuih Pandan Cara Manis(斑蘭小甜糕)
材料:低筋麵粉100克,濃椰漿– 100克,斑蘭汁– 100克,鹽– 1克– 2克,斑蘭香精– 1茶匙,全蛋1個
夾心:細砂糖
做法:
1)先把所有材料攪拌均勻。過濾。
2)把雞蛋糕鐵烤盤放在煤氣爐上,開火把模子預先燒熱。
3)在烤模裡,塗上適量的食油。
4)先把斑蘭麵糊倒入一些。1/2的高度。在麵糊中間加入適量的細砂糖。
5)在麵糊上再淋上一層斑蘭麵糊。就是蓋在做法(4)裡。
6)把鍋關蓋。用慢火煎至熟為止。(時間大約2-3分鐘而已)
7)煎好了,可以用瘦板型的刮刀把kuih 取出。
8)待涼後就可以享用了。
Kuih Tako